喜欢上海的理由丨自制竹子自行车的David:创造独一无二出行工具
青年报·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/文 施培琦/图、视频
一辆竹子自行车裹挟着秋风,从愚园路拐进岐山村弄堂里,车主将自行车稳稳停在愚园路1032弄老房子前,摘下黑色安全头盔,“你好!”棱角有型的脸庞,张口却是流利的中文。
这名85后美国奶爸叫David,如今是专做竹子自行车的手艺人,在愚园路上有间小小的工作室。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出行工具,是不是很酷?
// 每年都做新的竹子自行车 //
David每年都会给自己做辆新的竹子自行车,今年的新品还在工作室内制作进行时,目前这辆“坐骑”是辆27.5寸的竹子自行车,2018年作品,木板制作的车筐很深,特别适合周末的午后买上一束鲜花放在车框里,骑行在愚园路的梧桐树荫下。
David介绍这辆爱车时还提到了竹子挡泥板,要知道用竹子做出车轮的弧度并不简单,还得用火烤。他每天上下班骑这辆车,也会和朋友去骑行,曾骑着这辆竹子自行车从上海市中心出发,骑行220公里至淀山湖,累积里程有几千公里。“竹子和金属不同,它是植物,有很多细胞,一路骑行会吸收很多微震,所以很舒服。”
停车后,David走进位于老房子一楼的工作室,这里是竹子的世界,不同粗细的竹子分类放在大箱子里,靠墙一圈放置了四个装配夹具,自行车的车架主体都在装配夹具上完成。中间操作台上放置了各类加工工具,最特别的一面墙的白板上用英语写着制作步骤,周围有一圈彩色手印,“这是我们一个月一次的教育工作坊,每位参加的人都可以留下彩色手印。”
David的竹子自行车车架主体是竹子,衔接处用碳纤维或者麻纤维进行缠绕。竹子是结实的材料,在David眼中,每根竹子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一位新手如何制作一辆竹子自行车?在工作室里,David一步步开始演示,首先挑选出七根桂竹,在装配夹具进行定位,三根较粗的构成坐管、下管和上管形成三角形,四根细竹每两根一组,做成上插和下插,用胶水定位。最后绑上碳纤维,自行车架就初具雏形,最后再组装车座、车轮、脚踏等,顺利的话,2天就能制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自行车。
// 青年可创造独一无二的出行工具 //
最开始因为学的人类学,David选择在2007年来到中国,研究中国年轻人对出行文化的看法,2012年前后去了西安、北京等不同城市,了解80、90后对出行的期待,“人们总有一些惯性认知,觉得有了些成就,讨论起交通工具就会说 ‘我该买一辆什么车?’但交通方式可以很多元,如果自己能制作出行的代步工具,那对出行会更有骄傲感。”
那时候,David在北京捡了很多废旧自行车进行改造,把车子拆了,磨掉锈,更换不能用的零件,上漆,觉得还不错。后来开始想换车架就想到了竹子,“没其他原因,因为竹子很容易买到。”一开始网购竹子,后来去安吉研究竹子、拜访竹子手艺人,他还知道了自行车所有零件和部位的中文。
David学着设计图纸,制作出第一辆竹子自行车花费了半年时间,当一步步优化细节后,如今只要花2天累计十多个小时就能制出一辆竹子自行车。从2013年至今,他开工作坊,邀请更多青年加入,总共制作了600多辆竹子自行车,每位青年都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出行工具。
David有两个可爱的女儿,他和妻子很少给孩子买玩具,David常会对女儿说:“爸爸可以和你们一起创造游戏。”他喜欢让孩子通过动手获得自己所需,避免孩子成为消费一族,“动手是很好的学习方式,先行动才能获得更多”。
前几日,3岁的大女儿提出想要一个竹筏,那就自己动手做,“想做哪一步就做哪一步,她想自己锯竹子,我就扶着竹子看着她锯,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享受自己创作的快乐”。
David也会让女儿们享受到竹子自行车的乐趣。“汽车速度太快,且只能待在一个小空间内,走路又太慢,探索的范围有限。刚好自行车能满足所有,创作独一无二的出行工具,用自行车探索这个世界。”
// “上海很支持像我这样想创造的人” //
2018年,David一家搬到上海,他先在一家设计公司从事管理工作,打拼一番有了基础后,重新开始竹子自行车的事业。位于岐山村的工作室今年8月刚开张,就在11月,他们开始招募学员“亲自做个竹制自行车”, 探索骑行的生活方式。
前期一个月一次的工作坊已经在进行,他们成立了社群,不久前有工作坊成员想做个可以带宠物狗的篮子,David就帮着一起动手做,“工作室就是学会动手的地方,不用前期考虑太多的规划、市场,只有先行动才能知道成功与否,失败了就去解决问题,会换来大收获。”
生活在愚园路,David体会到这是个支持创意的街区,搬来至今,不少人会走进工作室交流想法,有设计师、摄影师,甚至是好奇的邻居。
通过这个街区,David也感到上海个快节奏的城市,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很快付诸于实践,找到相应的市场,也能收获别人的反馈。“在上海,很多人愿意体验新鲜事物,像我这样想创造的人很容易找到共鸣,可以不断试新,试了才知道会不会成功,我很爱上海的氛围。”
从骑行角度讲,David觉得上海对骑行人很友好,自行车道很安全,司机、同行人也很配合。他常会去北外滩、前滩的自行车道上骑行,“特别是东岸滨江那长约22公里的骑行道,一路都有滨江美景,也有不少公园、绿地,骑累了还能停下来喝杯咖啡,这就是生活”。
青年报·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/文 施培琦/图、视频
编辑:陆天逸
相关文章
- 就在明天 全线运营 最全来安人出行指南
- 自动挡坡道上起步怎样才能不溜车「自动挡下坡起步如何防止溜车」
- 如何调节发动机气门间隙「发动机气门间隙的快速调整方法」
- 性价比高点的轮胎「同品牌同型号的轮胎为什么价格不同」
- 新宝骏rs5新款「哪里有售宝骏310」
- 汽车发动机保养步骤「发动机的保养」
- 就在今天 全线贯通运营了「顺利通车」
-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:大庾岭与唐诗之路
- 江阴到顾山的公交路线「江阴顾山」
- 轮胎性价比排行榜「耐克森轮胎怎么样」
- 什么牵引车适合短途运输「装修工程款超预算」
- 奥迪a3最高优惠「2020奥迪a3试驾」
- 二代海马s5多少钱「海马轿车S5」
- 福特嘉年华ST价格「福特小钢炮多少钱」
- 吉林省重点项目汇总:11月底发布的吉林重点项目汇总表
- 永达汽车(03669 HK)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6 73亿元 同比下降42 5%
- 日本一线名模最爱的发型是什么「发型」
- 变形金刚3D打印「变形金刚变形3d动画」